> > > 葆旺 養一支敢於變革的青年軍


葆旺 養一支敢於變革的青年軍

作者 / 黃嘉倫    攝影/ 王建棟

天下雜誌 第550 期 封面故事 | 出版日期:2014/06/25~07/08

台灣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,轉型升級喊了多年,但落實改變,才能真正握有邁向全球化競爭的門票。

怎麼做?葆旺發現,栽培一批敢於改變的優秀人才,就是升級的開始,可有效治療及預防成長停滯的低潮出現。


會的時候,沒有效率,沒有談重點,關鍵是沒有針對數據,」說話急促、七年級的吳博奕還記得五年前,剛從外商轉進塑膠原料代理商葆旺集團,擔任總經理特助時的觀察。

  曾任職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,後被吳博奕挖角到葆旺的張瓊月也回憶,當時葆旺常常要拖到每月的十七號才能結上一個月的帳,比一般公司的五號晚了十二天。「老闆也不知道大家在忙什麼,因為沒有系統,也看不到數據,就有很多摸魚的空間,」她說。

  當年二十二歲、擁有約一百名員工的葆旺,成長率已經好幾年停滯不前,正面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葉雲龍形容的、也是很多學者提出的企業成長S曲線(見小辭典)的停滯期。「若沒有即時應對,就是危機,」他警告,「等營收開始下滑,就來不及了。」

  吳博奕在葆旺做的第一個改變就是,提高效率和建立制度。他引進「企業資源計劃」(ERP),導入數字管理,更重新建立績效制度。例如,要求業務每天的拜訪量從三家客戶增加到六家。

各單位的「吳三桂」都反彈

 
但是人,是改變的關鍵。

  對於當時平均年齡達四十五歲、工齡普遍超過二十年的葆旺員工來說,反彈可想而知。

  開會討論ERP,明明都分好工,時間到了,不是說系統有問題,就是推說看不懂,要不就給錯資料。更有不少資深幹部通過各種方式向吳博奕的父親、葆旺集團總經理吳炯基抱怨。

  資深幹部的強烈反彈,讓吳炯基意識到,他們擔心的是權力被削減,而不是公司未來的發展。「過去有點像諸侯制度,每個區域的負責人就像是吳三桂一樣,都不能去碰,不然就說我不相信他,」吳炯基說。

  在花了將近半年時間,密集和資深幹部溝通無效後,吳炯基決定忍痛犧牲。因為他深知,不能因為少數員工而賠上了整個公司的未來。尤其,他過去曾因為錯信一位幹部,而導致一家公司虧損倒閉。「雖然很痛,但沒有辦法,」吳炯基說,「我不能有模糊的空間,底下的員工都在看,不能被老幹部打倒。」

  結果,資深幹部有一半離開,加上其他員工,離職率在改革期間達到近三分之一。張瓊月曾一度幾乎是自己一個人撐起財會部門,除了要切傳票,還要弄系統。「那半年真的是生不如死!」她回憶。

  要成功變革,需要優秀的人才。

  「這個過程讓我意識到,人是一切的關鍵,」吳博奕說,因為一切的改變都是在不願意配合變革的資深幹部離職,重新建立管理團隊以後,才得以落實。   

  但對於規模小且資源少的企業來說,吸引優秀人才是一大挑戰。

  吳博奕先是把公司從破舊的辦公室搬進內湖園區,大筆投資裝修,改造整體工作環境。更開始舉辦團隊活動,打破之前較為封閉的氣氛,鼓勵部門之間的互動和溝通。

  接著,交大管科系畢業的吳博奕,通過同學、前同事、朋友等各種管道介紹和延攬人才,親自出面用經營理念和熱情來說服人才加入。張瓊月就是吳博奕學長的同學,當時認為他的想法很好,而願意離開四大會計公司,一起奮鬥。

 「企業文化與辦公環境,對這世代的人很重要。要他們熱愛工作,比熱愛賺錢更重要,」吳博奕觀察。

  意識到人才是企業發展之本,吳博奕非常重視人力資源。「以前我們靠師徒制培養人才,好處是比較能得到真傳,但是也很難複製,一次只能帶一個,而且因人而異,」他解釋。

別再「大人穿小孩衣」

 
現在,他把所有的工作流程全部寫下來、編訂工作手冊、規劃教育訓練,確保公司知識的傳承,系統培養專業的經理人,更降低人員流動對公司的影響。

  經過這幾年的改造,公司的年齡層降到了三十五歲,工作文化更開放和積極。

  吳炯基也發現,業績做得好不好,不再是嘴巴隨便說了算。「過去,我會認為業務是最重要的,」吳炯基說,「現在我覺得,管理才是最重要的。」

  進入了管理精細化時代,葆旺順利突破企業成長S曲線的停滯期,進入下一個S曲線的成長期。目前,葆旺業績達到五年前的三倍以上,人員數量卻只有增長六成,可見效率的大幅提升。去年,葆旺同時獲得表揚傑出中小企業的金峰獎及金炬獎,並計劃三年內要拓展三十個海外網點。

  葆旺不是唯一意識到自己必須要改變的企業。

  隨著國際化競爭、大陸的崛起,加上台灣經濟的疲軟,愈來愈多台灣企業開始感受到必須轉型的壓力,原本舒適的S曲線成長期也被壓縮。政大科管與智財所所長邱奕嘉觀察,這幾年愈來愈多企業來找他詢問關於人才和未來戰略問題,「他們意識到,再不動,就會來不及。」

  專門協助企業做領導力培訓和組織變革,美商宏智國際顧問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葉庭君也注意到,中國大陸很多企業的提升都比台灣企業還要來得快。除了「不手軟」地投資建立制度和培養人才,她也觀察到,大陸企業對於成長有更大的企圖心和行動力。

  「反觀台灣,很多企業主都認為,自己辛苦創業這麼多年都能做到今天這樣,所以都太相信經驗,而不願意投入建立制度或人才,」葉庭君焦慮地說。

  一○四人資學院資深協理花梓馨也認為,台灣很多企業都還處於「大人穿小孩衣服」的階段。由於大部份台灣企業過去忙著打仗,根本沒有精力顧及制度建立,更別提培養人才。所以,很多公司雖然規模可能已成長了好幾十倍,制度卻還是草創時期的那一套,亟需變革。

問題在前三排 關鍵在主席台

 
改變,從來都不容易。吳炯基認真地說,「企業主一定要有敢於改變自己的心態,不然下面不可能改。」

 「問題都在前三排,關鍵都在主席台,」邱奕嘉說。

  吳博奕也坦言,如果沒有爸爸的全力支持,葆旺不可能改革成功。

  除了企業主的支持,有一個敢於改變、能實踐改變的管理團隊則是另一個重點。這個團隊需要不斷地、有意識地被培養。甚至,在企業還在成長期的時候,就要開始為下一個可預見的停滯期,做好準備。「一個好的企業主,一定是可以預見危機,」葉雲龍觀察,「人才培養是起點,能實踐和落實是重點。」

  政大企管系教授巫立宇在《中堅實力》一書裡指出,雖然德國、日本如同台灣,八成人口在中小企業就職,但是相對貢獻佔總產值超過五成,台灣只有達到約四成,可見還有成長的空間。

  對於中小企業最常抱怨的「找不到人才」,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、匯豐銀行人力資源處資深副總裁陶尊芷認為,「中小企業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小,只能挑大企業剩下的人才。」反之,中小企業應發揮大企業沒有的彈性,「敢於找人才、敢於給信任、敢於給機會,」她說。因為優秀的人才都有希望自己能有所貢獻、能為企業留下點什麼東西的特質。

  當更多的中小企業敢於改造升級自己,更早準備從原S曲線的停滯期跳躍到下一個S曲線的成長期,台灣的經濟和整體競爭力或許就會有一番不同的前景。



 
2012 Pro Wonderful Incorpor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.